茶葉、瓷器、絲綢是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最具聲譽的三種商品,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影響了世界經濟、文化格局,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類生活方式和品質。伴隨著這三類商品的輸出,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成為了中國境內三條重要的商貿通道。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早已久負盛名,而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網絡龐大、路線復雜、覆蓋6省區20多個民族的茶馬古道,卻要在很久以后才為人們所熟知。
“公元1990年夏秋之交,一隊馬幫馱著睡袋、帳篷和干糧,挎著槍支,照相機和錄音機,牽著獵狗,踏上了這條數千公里的神秘之道——茶馬古道。”這段文字,記錄的是云南大學教師木霽弘、陳保亞等6位學者,于1990年開始的為期100天,穿越滇、川、藏三省的文化考察。正是這次考察,開啟了云南茶馬古道研究之路,也是這次考察,木霽弘等“六君子”提出了“茶馬古道”這一概念。
茶馬古道的前身是不晚于漢代便已形成的以滇、藏、川境內橫斷山脈為中心向外擴散的馬幫鹽運古道。經過唐、宋、元、明的擴張與修葺,這條古道盛極一時,清代以后,茶馬政策有所松弛,官營茶馬貿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隨著印度取代了中國在亞洲茶葉貿易中的主導地位,茶葉輸出日漸衰落,茶馬古道也隨之蕭條。民國時期,日軍占領緬甸后,茶馬古道成為西南后方主要的物資供應通道,馬幫攜帶物資頻繁往來,幫助戰區度過了最艱苦的時期。
寧洱縣那柯里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也是原馬幫上京城,出緬甸、老撾的必經之路。61歲的李天林在這里土生土長,家里世代以開馬店為生。在他的記憶中,他家的馬店在民國初期還有生意,但“差不多1954年的時候,由于有了公路,車多了,馬幫少了,我家的馬店在這時候就關店了。”現代運輸方式的普及使得茶馬古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如今,只有交通不便的少部分地區仍在使用茶馬古道。
漢代至今,這條古道從喧囂到沉寂,從繁華到沒落,它曾承載著馬幫的夢想與希望,寫滿數不清的風云變幻。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沿著這條道路,從中原走向吐蕃,從此與故土生死永隔。但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去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茶馬古道的開通打破了自然條件的封鎖,為各民族提供了交往的便利。茶、鹽、布匹和日用器皿與騾馬、毛皮、藥材等的頻繁交換,使邊疆與內地建立了持久的、互利互惠的貿易往來。
除商品外,這條古道也成為文化交流、融匯的通道。茶馬古道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的通道,許多原生的古老文化元素至今仍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筑,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內地來的商人甚至還在城里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
千年后的今天,當一切塵埃落定,這條不知記錄了多少歷史滄桑、民族興衰的古道,如一位遲暮的美人,沉默地面對著世界的萬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