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紫陽縣不僅盛產富硒茶,還是我國第一條茶馬古道的主要發源地,至今知之者不多。曾經穿越紫陽至漢中茶馬古道的曾曉勤在《夜宿羈馬莊》中寫道:“古茶商遺下的商業習俗至今還在延用,逢大宗交易便有牙子客從中撮合,拉下袖子,兩手靠攏一言不發,捏指頭論價。偶聞鈴聲,那是山民趕著馬隊在運板石……”
唐貞元末年,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開始茶馬貿易,產于漢中、安康的“山南茶”成了朝廷以茶易馬的首選,通過絲綢之路到達中亞等地。明初,茶馬貿易達到全盛時,陜甘茶馬古道主要路線為:經紫陽、漢陰、石泉到西鄉,再過洋縣、城固、漢中、略陽,進入甘肅徽縣,然后從古河州臨夏出境。
紫陽的瓦房店為漢江支流任河與渚河的交匯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荊湘,便利的交通和繁忙的貿易,使之成為商旅馬隊的市井。明清時期匯聚了17家會館,現在僅存西北五省會館和江西館。西北五省會館主要經銷茶葉,從其建筑的奢華可見當時經營規模之大。紫陽茶在這里經過采摘、制作、收購、挑揀、包裝等工序后,進入陜甘茶馬古道。茶商從瓦房店出發,用馬駝或人挑背簍,經關埡子進入紅椿壩,翻羅家店子進入尚壩,過羈馬莊進入漢中鎮巴縣的巴廟、碾子埡,再進入西鄉縣臘西壩、茶鎮,最后到達南鄭縣十八里鋪,這條線路大約10日可到。運輸茶葉使沿途每三四十里便形成一個集鎮,“其民晝夜治茶不休”,已經到了“男廢耕,女廢織”的程度。
茶馬古道促進了紫陽與外界的交流。明清兩代,以鄂、川、湘、皖為主的大量移民沿茶馬古道遷入陜南墾荒,帶來了先進的茶葉種植和制作技術。去年,到紫陽尋根的甘肅朱氏家族,據說就是明朝萬歷年間經茶馬古道走出的紫陽先民后裔,如今已繁衍至四五千之眾。
昔日馬幫走過的這條茶馬古道上,至今仍回響著清脆的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