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代交城縣狐爺山景色秀麗,清水長流。原平川、中西川、滋窯河、瓦窯河都發源于此。特別是原平南川的上白泉、下白泉一帶泉水四溢,水味甘甜,被稱作神泉。滋民灌地,百姓豐衣足食。
宋朝太平興國年間,交城來了一個云南思茅籍的縣令宋堪。此人習經學易,精通五行八卦,遣神驅鬼無所不能。一年冬天,他微服入山,體察民情。從傳經道(嶺底―官道溝―古交)進入交城后山,發現原平南川內雖寒冬臘月依然泉水叮咚,白霧蒸騰,大感驚異。循水覓源,到了狐爺山腳底才得知那水從一石洞流出。老百姓稱此源泉為夏柏泉。據說夏朝開國君王大禹,在治理水患時曾在此山洞居住。縣令飽學膽大,便捆了一把柴禾用打火石點燃,彎腰鉆了進去。那洞時寬時窄,時上時下,走了約三里之遙,眼前忽然一亮,已到洞頂。洞廳闊約10丈,高近5丈,洞頂石乳五顏六色,屢屢相垂,洞底石筍玲瓏剔透,層層疊疊,正中央,一根大筍粗約7尺,上有一眼泉水涸潤涌出??h令掐指一算,明白乃是狐山靈泉。不聲不響地原路返回。
原來宋堪老家云南山多水密乃化外之地,水多瘴氣,大都不宜飲用,民生凋敝。久欲找一寶泉,偷回老家以改天換地。今日覓得此泉,欣喜萬分。急忙修書一封,與同樣精于易學的胞兄思茅縣龍潭寺主持宋瓊共謀盜泉。
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要取走水必先培植木。其兄選擇吉日采下一枝野茶樹(小葉茶),用缽盂盛水培植,齋戒三日,一路奔交城縣而來。三個月后其兄悄悄抵交,夜宿縣衙,兄弟密計。翌日動身前往夏柏泉。找到泉眼后把缽盂一翻,倒掉原水,盛上石筍靈泉,點燃八卦燈,念動循物真言,而后一言不發,退出山洞,登上狐爺山頂,到竹林寺內打尖。
隨后幾天大雨傾盆,夏柏泉洪水暴漲,濁浪滔天。原平川人紛紛逃離故園。數月后,雨退人歸,那甘例的泉水卻沒了蹤影。連那個山洞也被淤泥嚴嚴實實地填沒了。從此夏柏泉再也沒有豐溢甘甜的泉水了。
宋瓊進住竹林寺后,不久便因為禪學深厚,法力高超,成為主持。他常常獨自外出。但無論寒暑總要帶著那只缽盂。而缽盂里的水誰也沒見少過。他經常泡飲一種野茶。四周的農民都視他為神人。一個端午節石沙村村民曹開聯、兆峰村村民韓玄甲上山采藥材。碰到老僧背著一筐葉子,手捧缽盂,就向他討水喝:“師傅,你看你累不累,背著籮筐捧著碗,像得了啥寶貝似的,把水給我們喝口,快渴死了!”
老僧一聽,驚詫地說:“這水可不能給你們!哎,想不到天機盡泄。你倆也算有緣人,把這一枝野茶給你們吧!”說罷往倆人面前丟過一枝樹枝。急匆勿地走了。從那以后人們冉也沒見過那和尚,竹林寺也漸漸頹廢了。
曹開聯和韓玄甲拿起樹枝順手放到中藥筐里。他倆常見和尚泡飲這茶??爝M兆峰村時,韓玄甲嚼了一口野茶,澀苦難咽就扔了。曹開聯回到家,老婆在拾掇藥材時,發現了不倫不類的樹枝,就問開聯是啥藥材?開聯說不是藥材是茶,老婆一聽不是藥材,順手扔到屋頂。
那年冬天下了一場大雪。融雪時石沙村的人們發現開聯家門洞內流出血跡,大驚。急忙叩開街門,開聯和他老婆也驚奇萬分,原來房頂院里都是血紅一片。后來終于在屋頂找見了原因,就是那株巖茶已長大了,一層落葉染得到處血紅。開聯便給大家講了所經歷的事。村民們以為那老僧是神仙,這血紅的東西可能是什么寶貝,便紛紛拿了些回家飲用。結果好多病人日漸好轉,愈傳愈神奇。從那以后原平川一帶的人就漸漸形成了飲用巖茶的傳統。現在下石沙、兆峰村還有一株大茶樹。有人說狐爺山上還有更大的一棵茶樹,至今盛夏時還有南方人過來采摘。
因為那和尚是思茅縣人,原平川的人都把這種植物叫茅縣茶,后來演化為毛尖茶、或北方毛尖。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以此入藥的就有二十多種藥方呢?,F代醫學也證明確實常飲毛尖茶具有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潤腸通便、降脂降壓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