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文牒是官府頒發的、人們通過關卡時所需的官方文書,是一種通行證式的執照類文書。洛陽民俗博物館現存之通關文牒,為研究商人的活動范圍、驛道的設置和管理、商品流通路線以及茶馬之路的存在,提供了重要依據。
1 商人通關憑證
何為通關文牒?簡單來說,就是官府頒發的、人們通過關卡時所需的官方文書,是一種通行證式的執照類文書。近年來,洛陽民俗博物館共收藏了清康熙年間的通關文牒3份,均是官府頒發給商人的。
首先,讓我們看一份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通關文牒——
“(欽加二品頂戴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
為須要事
旨:‘互通有無,負騙陌命。坑滅生理,虎喙孤商。資本為利,拋家宿店,飡(cān)風披星,離鄉別井。□地臨艱辛,□□經紀靠父母。異鄉栓客,舉目無親,任憑發賣。可憐生作他鄉孤客,死作異地游魂。’告垂憐眾提司:以押解山西省太谷縣李家里王俊卿人帶布匹、綢緞、茶葉貨。駱駝十二條,騾馬十五匹。乞眾革恩加羈□,依像放行。
(畫像)攢典吏
(印章)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六日桑巴河、槐家灘、牛□、半里坡、黑□□、□倫峪、白家、鳳凰嶺、黑□里。”
我們看到,這份長53厘米、寬45厘米的通關文牒為花草紋邊框套印。印章文字不清,應是布政使司關防之印。時間下邊有“準”字朱批,左側手書諸地名關卡,每處地名均有朱批,表示該關卡已放行通過。
此牒畫像為線描手繪,畫像之人較為年輕,禿頂,上額有皺紋,右臉頰下側有一撮毛發是顯著特征;有微微笑意,著高領中式斜襟衣衫。此畫像應是“依像放行”的商隊首領王俊卿。
下面,讓我們再看一份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的通關文牒——
“(欽加二品頂戴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
為須要事
旨:‘互通有無,負騙陌命。坑滅生理,虎喙孤商。資本為利,拋家宿店,飡風披星,離鄉別井。□地臨艱辛,□□經紀靠父母。異鄉栓客,舉目無親,任憑發賣。可憐生作他鄉孤客,死作異地游魂。’告垂憐眾提司:以押解山東省菏澤縣吳家里李銀中人帶土布、茶、絲綢貨。駱駝拾伍條,騾馬叁拾肆匹,乞眾革恩加羈□,依像放行。
(畫像)攢典吏
(印章)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朱批)已準 桃花里 高家里 劉家敖 段林溝”
從這兩份通關文牒可以看出,其格式相同,只有人工填字部分的內容有所不同。其中,“旨:互通有無……死作異地游魂”部分為一段圣旨,應是康熙皇帝為經商管理所頒發的,但頒旨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證;其所經過的主要路段和關卡均有朱批,應為官府查驗證件、收取關稅的場所,并有官兵把守。
2 商貿活動見證
洛陽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說,由于年代久遠,如今我們想弄清古人經商的具體情況十分不易。但是,我們可以抓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這就是通關文牒。因為作為古人通關憑證,通關文牒可以說記錄了他們途經之地的全程。
“鑒于此,上述兩份通關文牒就成了我們研究晉商等商人的活動范圍、驛道的設置和管理等內容的重要依據。”王支援說,清代前期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尤其以山西晉商最為著名,這與山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及重視驛道交通有關。
在清代,由于專制體制,政府常在比較重要的驛道上設置關卡及稅關以征收稅銀,收取的稅銀多上繳中央財政。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為彌補地方財政之缺口,各省也常各自設一些稅關。這些稅關大多設在省內非主要驛道之上,且須上報朝廷批準后才能執行。
“然而,遍查清代山西的關驛名稱,上述兩份通關文牒中出現的關卡無一能找到。所以,這些關卡應為地方政府設立的關卡,或是設于官道之外的民路上的關卡。”王支援說,清代的驛道分為“大驛”“次沖”和“偏僻”三種。其中,“大驛”是主要的驛道,由朝廷官員把守;而“次沖”和“偏僻”則是官道的延伸和補充,屬于民路。民路雖道路崎嶇,但由于部分商隊為了節省時間或金錢,便選擇難走的民路。
3 印證茶馬之路
通過通關文牒中商隊所攜帶的貨物及路線,可以推測這些商隊的貿易應與當時著名的茶馬之路有關。茶馬之路歷經元、明兩代,至清代已非常成熟。在晉商的努力拓展下,已形成自南方經中原達蒙古、新疆等地的商業貿易通道。由于這條通道是晉商開拓的,山西自然是其中樞之地。
王支援表示,茶馬之路作為晉商壯大成清代重要商業力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它的開拓與漢唐的絲綢之路一樣,為中外貿易交流乃至文化交融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通關文牒中描述了商人路途的艱難——吃的是用湯水浸泡的飯、夜宿于孤店、背井離鄉、遠離父母、遇到困難異常無助、“任憑發賣”,這些都是當時商隊生活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各關卡官兵的嚴厲檢查與盤剝,更增加了路途的艱辛。“因此,這些通關文牒描述的現實,不僅反映了晉商成長的艱難過程,而且印證了茶馬之路的存在與晉商文化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