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色澤的形成與葉綠素的破壞和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有密切關系的。黑茶類的干茶,色澤黑褐色,湯色棕紅色,葉底深紅暗棕色。這種色澤的形成,主要是原有綠色(葉綠素)被破壞,原有的黃色物如葉黃素,花黃素,胡羅卜素等的顯露和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為黃色素和紅色素的結果。
(一)色澤的形成
綠色的葉綠素,在黑茶初制中逐步減少而引起葉色改變。
由于主體顏色—綠色已減弱,茶葉中原有一些色素如胡蘿卜,花黃素,葉黃素等,雖然含量不多,但在制造過程中變化不大,它們的顏色都近似黃褐色而顯出。
此外,在制造過程中,由于多酚類化合物發生部分氧化,而形成了一定數量的次級氧化物茶黃素和茶紅色素,它們分別是呈橙黃色和紅褐色,也參與湯色的組成。
茶湯中可氧化總量高于一般紅茶,茶紅素含量也高于紅茶,茶黃素則低于一般紅茶。黃,紅兩種色素的比值比紅茶大得多。從茶紅素的含量來看,足以使茶湯呈現紅色,從兩者的比值來看,是與黑茶茶湯棕紅相一致的,也是形成棕褐色的葉底的主要原因。
(二)香味的轉化
黑茶香味的變化是深刻的,經渥堆后粗青氣和澀味消除,變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的品質特點。
香氣的形成雖然與鮮葉原有的芳香物質有關,但主要的是制造過程中的變化。一些黑茶類的品種,鮮葉經殺青揉捻后,漚堆時隨著葉溫的升高,青草氣逐漸消失,出現青香酒精氣味,進而出現微酸的氣味,再深入變化出酸辣的氣味。這種氣味主要是茶葉在漚堆過程中,糖類物質和有機酸類發生激烈的變化,醇,醛,酸,酮類等有氣味的物質不斷增加,蛋白質在制造過程中能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能與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產物結合成香氣的物質,氨基酸還能與糖類結合成玫瑰香。而原先有青草氣的低沸點物質在制造中大量揮發或發生異構化而消除,被新形成的一些物質的良好香氣顯露出來,最終使黑茶香氣純正。
影響黑茶滋味的物質如糖,果膠,多酚類,氨基酸,咖啡堿等,在制造過程中發生深刻變化。
如氨基酸是有鮮味的物質,茶湯中的游離氨基酸是構成鮮爽滋味的重要成分。由于在制造過程中蛋白質的水解,使氨基酸的含量有所增加。據測定:鮮葉加工成黑毛茶之后,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80%,這就增加黑茶茶湯的鮮味。
咖啡堿具有苦味,它在黑茶的殺青和干燥過程中,一方面,發生升華;另一方面,與其它化合物反應,而有所損失(損失近40%),這一損失使黑茶茶湯的苦味減弱,由于纖維素,半纖維和原果膠物質在高溫度條件下能夠水解成可溶性糖和果膠,它們進入茶湯,能增加醇和的滋味。
影響滋味的物質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多酚類化合物的可溶性部分。在渥堆過程中,多酚類的組成及其含量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有一部分轉化為不溶性物質沉淀于葉底,花青素類及酯型兒茶素類部分等有所損耗,這些物質一般味道苦澀,由于它們被氧化,收斂性減弱。
上述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茶湯的滋味變得醇和不澀。
【黑毛茶初制技術對品質的影響】
黑茶初制與綠茶初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兩者的品質大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黑茶初制的各個工序,從殺青到干燥,每個環節都強調保溫保濕,其初制過程,就是在高溫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溫下去水的過程;另一方面,黑茶初制還有一個獨特的渥堆發酵過程,在高溫高濕渥堆時,由于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使葉子內含物(主要是多酚類化合物)發生一系列變化,因而形成其特殊品質。
(一)殺青技術對品質形成的作用:
黑茶品質的外形忌暗褐,內質忌紅葉,而鮮葉一般較粗老,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含量高,水分含量低,首先必須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黑茶殺青目的雖與綠茶基本相同,但在方法上卻有其特點:
1、殺青前要對鮮葉灌水,利用水分產生高溫蒸氣來提高葉溫,使其殺勻,殺透。
2、投葉量大,每鍋投葉量大,吸收熱量多,利于形成高溫水蒸氣的環境條件。
3、高溫,短時,由于鮮葉較粗老,葉中有效成分較少,要求在短時內破壞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保留較多的有效成分,細胞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含量高,在高溫下方能軟化或水解,要迅速提高葉溫也需要高溫。
黑茶殺青過程中,在高溫高濕的作用下,鮮葉內部產生一系列與綠茶相似的生化變化。葉內水分受高溫作用而有所散失,但水分總量在殺青前后的變化是不大的,一般經過殺青后水分減少1.24%左右,而綠茶在殺青后水分減少15—20%,由此可知:黑茶在殺青過程中,是要控制水分散失的,使內含物在水熱條件下,進行順利的生化變化。
(1)殺青過程中,由于高溫高濕的作用,葉綠素受到較大的破壞,葉色發生變化。
(2)茶葉中水浸出物是一切可溶性物質的總和。其中包括多酚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溶性蛋白,果膠,維生素,糖類,生物堿及芳香油等。在殺青過程中,一些不溶于水或溶解度極小的物質,有一部分在水熱作用下水解成可溶于水的物質外,但相當一部分物質是向著氧化聚合的方向進行的。所以水浸出物總的趨勢是下降的。
(二)揉捻技術對品質形成的作用:
黑茶揉捻的主要特點是趁熱揉捻;黑茶由于鮮葉粗老,含水量少,纖維素多,水溶果膠物質少,因而表現出質地粗硬。經高溫殺青后,葉片受濕熱的蒸悶作用,導致細胞組織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物質部分分解為水溶性物質,使組織軟化,并帶粘性。
黑茶無論初揉或復揉,都是趁熱進行,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塑造出黑茶的外形:殺青葉出鍋后,馬上投入揉捻機進行揉捻,葉溫一般都在50—60℃,揉捻后葉溫一般下降到40℃左右。生產實踐證明,這樣的葉溫適合下一步渥堆的要求。如不趁熱揉捻,殺青葉水分因蒸發而散失,水溶性果膠隨水分和熱的散失而凝固變性,葉片變硬,彈性增大,揉捻葉不易破壞葉細胞組織,也不易成條,還會產生大量碎片。
短時,輕壓,慢揉是黑茶揉捻中另一特點。使用揉捻機,采用短時,輕壓,慢揉均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壓力使用不當,或轉速過快,不但使茶汁流失,還會使葉片斷碎,剝皮梗及絲瓜瓤葉增多,且大部分葉片不會折迭成條,影響品質。揉捻后的茶坯一般不經解塊散熱,立即進行渥堆,以利迅速提高堆內茶坯的溫度。
黑茶渥堆是在濕熱作用下使茶葉內含物發生變化。特別是多酚類化合物部分的緩慢的自動氧化。
實驗結果表明,鮮葉經過殺青后,酶活性遭受破壞,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基本上停止,照理說殺青葉也應該保持鮮葉原有的綠色,其品質也應象綠茶那樣,具有青湯綠葉的特色,可是,黑茶初制中殺青揉捻的葉子經過渥堆后卻形成黃湯褐葉,這主要是多酚類化合物在渥堆過程中發生非酶性自動氧化的結果。
(三)渥堆技術對品質形成的作用:
黑茶渥堆過程中,主要是多酚類化合物在水熱作用下發生非酶性自動氧化。但是,也不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由于這些微生物具有氧化酶的特性,因而能促使渥堆過程中茶葉的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
黑茶渥堆是較激烈的質變過程,是控制在很少有酶促作用下進行的,因而水的介質作用就顯示出及其重要意義。黑茶在初制中,都是采取了保水措施,至干燥前水分的變化是很微小的。
多酚類化合物在渥堆中的氧化速度與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有關。
隨著渥堆溫度的升高,氧化加劇,所以渥堆溫度不能過高,時間不能太長。否則造成渥堆過度,而使毛茶香低,味淡,湯色紅暗。反之,渥堆溫度太低,時間太短,也會造成渥堆不足,使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不足,毛茶香氣粗青,滋味苦澀,湯色黃綠,不符合黑茶品質規格要求。
葉綠素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在渥堆中破壞的。葉綠素在渥堆中的深刻變化,主要是由于茶堆內產生了一些醇,醛,酮類物質,這些物質能溶解葉綠素,并隨茶堆中水分移動。渥堆中產生的一些有機酸類物質,酸中的氫離子能取代葉綠素中的鎂核,而導致葉綠素變性。多酚類化合物發生氧化過程中,初級產物醌類物質也能氧化葉綠素。因此,在渥堆過程中,葉綠素明顯減少。
總之,渥堆過程中的理化變化是復雜的,深刻的,它是決定黑茶品質的關鍵性工序。這對于形成黑茶醇和不澀的滋味很有利。
(四)干燥技術對品質形成的作用:
黑茶干燥溫度較低,時間長,但茶葉內含物的變化仍然在繼續進行。多酚類化合物,在干燥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水熱綜合作用有所減少。據測定,渥堆中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為12。77%,而毛茶只有11。84%,這主要是由于多酚類化合物在熱化作用下發生非酶性自動氧化的結果。
葉綠素在干燥過程中破壞較多。這主要是因為在濕熱的作用下,水分子離解放出氫離子,取代葉綠素中的鎂核,葉綠素受到破壞,生成暗褐色脫鎂葉綠素。
黑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僅次于紅,綠茶產量的我國第三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