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傳播和弘揚普洱茶文化。思茅是世界上最早種茶的地方,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佤族、布朗族的先民--古代濮人,將野生茶樹栽培馴化進行種植、加工、飲用,被稱為"世界茶文化的搖籃"。
在瀾滄縣芒景發現的濮人后裔布朗族種茶"功德碑"記載,萬畝古茶園的種植始于傣歷57年(695)距今1309年。當時布朗族已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這便是普洱茶的前身。唐代樊綽在《蠻書》中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的記載。銀生城在景東縣,銀生諸山指的就是無量山、哀牢山及其瀾滄江中下游的余脈。除《普洱府志》提到的六大茶山,還包括普洱的困盧茶山、景東的福德茶山、鎮沅的馬鄧茶山、景谷的秧塔茶山、苦竹山茶山、瀾滄的景邁、芒景茶山、邦奈茶山、勐海的南糯山茶山。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78),在普洱設治為普日思么甸司,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將治地改為普耳,萬歷年間改稱普洱。從此,在這里生產、加工、集散的茶葉統稱為普洱茶。當時普洱茶的種植、加工已有一定的規模,作為商品遠銷青海、西藏,出口印度、尼泊爾。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設立普洱府后,普洱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日趨繁榮,向四面八方幅射出五條茶馬驛道,當地產的茶葉和從各茶山馱來的茶葉都要在這里加工包裝后運銷各地。朝廷還把普洱茶列為貢茶。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醇,京師尤重之"。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在思茅設思茅廳。乾隆九年(1744),云南布政司撥出千余兩白銀給思茅廳專門采辦貢茶。從道光至光緒初年(1821-1867),思茅城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外地商旅紛紛落戶思茅,建立同鄉會館和茶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后,法國和英國先后在這里設領事館,將思茅開為通商口岸,建立海關。普洱茶成為大宗出口的商品,暢銷五州,名揚四海,思茅又被稱為普洱茶都。經國內外專家論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于2003年6月命名"云南·思茅"為"中國茶城"。
普洱茶是中國茶葉中的特色茶類普洱茶以云南大葉種茶樹之鮮葉經殺青、揉捻、日曬(烘烤)等工序制成的曬青毛茶為原料,再經后過發酵、蒸揉、成型手工制成各種形狀奇異,寓意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透著古老而神秘歷史滄桑的成品普洱茶普洱茶區獨特而優越的自然條件,云南大葉種茶原料固有的特殊成分,獨特的手工工藝和科學而特別的貯藏方法成就了普洱茶的特色品質:越陳越香、滋味醇厚、湯色紅褐、陳香顯著品飲普洱茶,甘、滑、醇、厚、順、柔、甜、活、潔、亮、稠盡在其中;玩味人生,盡享人世繁華;實乃品飲茶道,修身養性之上品!普洱茶經由蠻聲海外的"茶馬古道"揚名天下。